09-13
美国经济复苏:脱虚向实的演变
近年来,美国的财政政策趋势日益明显,功能性财政大举发力,旨在推动美国制造业复兴并解决贫富分配问题。在1930-1960年代,美国曾经历由财政政策带动的经济复苏。外部因素促使产业链重构和转移,而内部则是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。通过财政发力,满足外部需求,培育内需,提高经济总量,调整结构,促进分配,有效缓解贫富差距,实现了经济复苏和制造业实力的提升。
1929年至1933年,美国陷入大萧条,政策支持不力和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加剧了经济问题。罗斯福新政的出台虽然积极,但货币政策误判、财政思维摇摆不定,导致1937年经济再度衰退。财政政策的有力扩张和外需共同推动美国走出萧条。1941年至1944年,财政政策每年平均拉动实际GDP增长15.9%,几乎贡献了所有经济增长。财政政策还调整了经济结构,促进了财富分配的改善,为战后长期繁荣奠定了内需基础。
1945年后,功能性财政政策开始显现成效,美国经济实现了由强劲到强大的转变。通过财政政策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,以及建设福利社会,大幅提升生育率和增强低收入人群的购买力,有效培育了强劲内需。信贷扩张和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强势,助力私人部门投资接替财政在边际退坡。外部需求强劲,如欧洲重建需求,继续推动美国制造业发展。此时的美国经济迅速转型,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并重,带动了制造业由强化转变的进程。
风险提示:本文观点由经传多赢周伟杰(执业证书编号:A1120617090001)整理编辑,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和学习使用,不作为买卖依据,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。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!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(包括但不限于图片、文章、音视频等)及操作仅供参考,我司为正规投资咨询经营机构,不指导买卖,不保证收益,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担风险。